░▒▓ NDMC FIREFLY RESTORATION ▓▒░

關於醫澤園


澤園為國防醫學院內一人工建造之生態保護濕地,占地0.45公頃內有4大水域,委由濕地保育專家陳德鴻老師設計採生態工法建造,於民國98年前院長張德明將軍任內建造完成。醫澤園水池形狀採不規格曲線形,區分深水及淺水區,水道彎曲疊石,水岸邊坡平緩,池底高度具深淺變化。植栽依不同水深,栽植原生之濕生、挺水、沈水及浮葉等植物,周邊保留栽種親水之原生地被、灌木及喬木,最大面積之池子設有人工生態浮島,作為鳥類不受干擾之棲地。目前池子種有瀕臨絕種之穗花棋盤腳、風箱樹、水社柳等,及多種台灣原生植物,如:宜梧、青剛櫟、茄冬、饅頭果、莎草科植物、大安水蓑衣、三白草。鳥類計有大捲尾、藍鵲、樹鵲、五色鳥及候鳥等。水生動物有多種蜻蜓及細蟌、鱔魚、七星鯉(鮕呆)、黑眶蟾蜍及貢德氏蛙等。



本校自民國89年搬遷至內湖於校園內零星發現螢火蟲蹤跡,基於希望將螢火蟲滿天飛舞的父母的兒時美景,根基國醫校園,遂教務處提出"國防醫學院螢火蟲復育計畫",期以螢火蟲復育為號召,環境守護為核心、志工能量為基礎、體驗實作為策略方法,共同推動校園環境教育及維護國防醫學院校區生態環境。此計畫於前校長司徒惠康將軍林石化將軍大力支持下,於民國107年正式啟動執行,以醫澤園生態濕地為示範樣區,營造一個具有豐富多樣的原生物種場域,建立兼具全體教職員生休憩功能的環境教育基地。


本校在地生長螢火蟲品種為陸生「台灣窗螢」,體長12-20mm,雄蟲頭部黑色,觸角黑色鋸齒狀,前胸背板半圓形,橙黃色,前緣有2枚腎形透明斑,稱為窗點。前翅黑色,外緣鑲有一條橙黃色寬紋。腹部第五、六節有兩枚乳白色長橢圓形的發光器。雌蟲體橙黃色,頭部橙黃色,藏於前胸背板下面。翅膀退化縮小,腹部第五、六節兩側各有1枚發光器,看起來很像四個點。以蝸牛為食物,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幼蟲陸生,棲息廢耕的農田、雜草中,以球蝸為食,成蟲3-10月出現,發黃綠色光,發光持續時間長,外觀近似山窗螢但本種翅外緣的橙色較粗且寬。


螢火蟲復育志工由校內外志同者組成,每月定期接受教育訓練並進行醫澤園螢火蟲棲地營造及維護工作,另不時舉辦戶外踏查環境教育,希冀提升全校環境保育之觀念。

校園環境關懷與保育是個永續的志業,需要大家一起來參與戮力,也期待大家的努力能讓天醫澤園成為最原始乾淨的自然生態濕地,大家不必出遠門就能享受大自然的生態美景,及螢火蟲滿天飛舞的盛況。
 




成立緣起與目的


106年的那個春天,在國防醫學院校園驚瞥螢火蟲乍現,心中的感動與波瀾久久無法散去,試問自己能不能再現父母兒時螢火蟲滿天飛舞的情景,事在人為,只要有心就能點石成金。因此承辦人開始推動這偉大又浪漫的螢火蟲復育與生態環境保育的志業,希望將最美最自然的環境留給學校,並實現"螢火蟲滿天飛舞"夢想。


國防醫學院位處內湖精華住宅區,在校園裡擁有一兩個籃球場大小的生態池,名為「醫澤園」,池子建造採用生態工法於民國98年完工。我們希冀此生態池能孕育台灣原生動植植物、招蜂引蝶,蛙鼓蟲鳴,並期盼藉由生態教育與實作的方式,提升全校保護生態尊重生命的精神與行動力、甚至擴展至鄰近社區,因此於民國107年正式推動[國防醫學院螢火蟲復育暨教育]計畫,以明星環境生物指標"螢火蟲"為號召與目標,招募校內外志工,以志工團體的力量,長期共同關心維護這塊城市中的世外桃源。我們需要大家的加入一起來共同關心與維護!!
醫澤園黃緣螢復育有成,夜間長曝,螢光閃耀。

使命與任務

生態環境保育為核心,學校為發展基地,校內外志工能量為基礎,體驗實作為策略方法,共同推動校園生態環境保育教育及實踐之計畫,以在地台灣窗螢為環境生物指標,醫澤園人工生態濕地為示範樣區,營造一個具原生物種多樣性與生態多元之場域,建立兼具休憩功能及生態觀察的環境教育基地。


運用多元之課程、活動與棲地維護實作,培育相關知識、技能與實踐力,從過程中逐步建立校園生態環境觀察、記錄、行動及可資傳遞運用的模組,進而外推至鄰近社區睦鄰分享,更向全國或國際宣傳推廣,善盡社會責任,亦將全體志工的經驗與成果累積傳承,永續校園環境發展。




本校螢火蟲復育志工團永續發展藍圖。



志工團組織文化


"強調愛與和平

志工間像家人朋友般的相處方式

以同樣的興趣共同交互相長

為生態環境保育盡一份心力"

















─ 熱 門 文 章 ─